绫罗缎 > 历史军事 > 周易哲学解读 > 《天下第一哲学》(二十五)

《天下第一哲学》(二十五)(2 / 3)

“无妄行”里的“行”,是指执行,去做的意思。那么,去做不端不法的是,自然是有灾祸的结果(有眚)。这样也认为是首尾呼应,是顺理成章。但反过来推敲“无妄”其意是“没有了不端不法”,若把“无妄往”理解成“除去本身是正确的事情”,岂不变成相反了,即又变成肯定干坏事了吗?可结果的判词是“吉”呢?这当然不是作者的本义,也是不符合逻辑。干坏事,能是“吉”的结果吗?这里的“往”应指“前往”,即离开某地到另一地。“无妄往”就是“抱着诚实信用的态度前往某地,进行商贸”,所以给出的判词是“吉”。要理解《周易》里的文句之意,就要把握文句之后出现的“吉”,“凶”判词。笔者认为那是判定表达事理好坏的判断词。要通过给出的那些判词,来把握句子的含义。笔者称作的“判词”,在《周易》一书里出现的不少,如“贞”,“吉”,“凶”,“无咎”,“无攸利”,“吝”,“厉”,“利涉大川”,“元亨利贞”等。也许那个时候的语法修辞很不发达,就用这些词语来判断,推理,肯定,否定等句子修辞了。所以“无妄往吉”与“无妄行,有眚,无攸利”,虽然判词不同,但并不矛盾,前者是强调诚信经营,自然才吉利。而后者是讲虽然遵守商业信用,但因对市场行情判断失误,会出现灾害,也没有利益可图的。这已然是讲辩证的道理,商业不以诚信就获利,商业有商业的规律。这无疑讲的很有道理,作者是辩证的去看待问题。不能不敬仰《周易》作者是一位伟大的智者,又是人类哲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。

我们看看北宋大文豪苏轼的《东坡易传》里对今本《周易》里:这一卦的解释。

“无妄,元亨,利贞。其匪正有眚,不利有攸往。

《彖》曰:“无妄”,刚自外来而为主於内。

谓初九。

动而健,刚中而应。

谓九五。

大亨以正,天之命也。

“无妄”者,天下相从于“正”也。“正”者,我也;天下从之者,天也。圣人能必正,不能使天下必从,故以“无妄”为天命也。

“其匪正有眚,不利有攸往”,“无妄”之往,何之矣?天命不祐,行矣哉!

无故而为恶者,天之所甚疾也。世之妄也,则其不正者容有不得已焉。“无妄”之世,正则安,不正则危。弃安即危非人情,故不正者,必有天灾。

《象》曰:天下雷行,物与无妄。

妄者,物所不与也。

先王以茂对时,育万物。

“茂”,勉也;“对”,济也。《传》曰:“宽以济猛,猛以济宽。”天下既已无妄矣,则先王勉济斯时,容养万物而已。

初九:无妄,往吉。

《象》曰:“无妄”之“往”,得志也。

所以为“无妄”者,“震”也;所以为“震”者,初九也。“无妄”之权在初九,故“往”,“得志”也。

六二:不耕获,不菑畬,则利有攸往。

《象》曰:“不耕获”,未富也。

六三:无妄之灾:或系之牛;行人之得,邑人之灾。

《象》曰:行人得牛,邑人灾也。

九四:可贞,无咎。

《象》曰:“可贞无咎”,固有之也。

九五:无妄之疾,勿药有喜。

《象》曰:“无妄”之“药”,不可试也。

善为天下者不求其必然,求其必然乃至于尽丧。无妄者驱人而内之正也,君子之于“正”,亦全其大而已矣。全其大,有道不必乎其小,而其大斯全矣。古之为过正之行者,皆内不足而外慕者也。夫内足者,恃内而略外,不足者反之。一阴一之居一阴一,安其分者也,六二是也。而其居一阳一也,不安其分而外慕者也,六三是也。一阳一之居一阳一,致其用者也,九五是也。而其居一陰一也,内足而藏其用者也,九四是也。六二安其分,是故不敢为过正之行,曰“不耕获、不菑畬,则利有攸往”,夫必其所耕而后获,必其所菑而后畬,则是拣发而栉,数米而炊,择地而蹈之充其一操一者,蚓而后可将有所往,动则踬矣。故曰于义可获,不必其所耕也;于道可畬,不必其所菑也。不害其为正而可以通天下之情,故“利有攸往”。所恶于不耕而获者,恶富之为害也。如取之不失其正,虽欲富可得乎?故曰“不耕获,未富也”。六三不安其分,而外慕其名,自知其不足,而求详于无妄,故曰“无妄之灾,或系之牛,行人之得,邑人之灾”。或者系其牛于此,而为行道者之得之也,行者固不可知矣,而欲责得于邑人,宜其有无辜而遇祸者,此无妄之所以为灾也。失其牛于此,而欲必求之于此,此其意未始不以为无妄也,然卒至于大妄,则求详之过也。九五以五用九,极其用矣,用极则忧废,故戒之曰:“无妄之疾,勿药有喜。”“无妄”之世而有疾焉,是大正之世而未免乎小不正也,天下之有小不正,是养其大正也,乌可药哉!以“无妄”为药,是以至正而毒天下,天下其谁安之?故曰:“无妄之药,不可试也。”九四内

最新小说: 我家世显赫,躺平不过分吧! 大明:我最强皇孙,请老朱退位 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! 穿越皇子,无敌兵王 对弈江山 开局一把刀,狂扫八荒 史上第一豪横 反派:废物世子,开局龙阳圣体 痴愚赘婿?朕是皇帝来着! 重生大秦,一怒而诸侯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