绫罗缎 > 历史军事 > 铁血大宋:从刑场被砍头开始 > 第三十三章 天子为质,掘地三尺

第三十三章 天子为质,掘地三尺(1 / 2)

皇帝赵桓要再度启程前往金营,金国人给的理由是兴师问罪。

河北、河东的土地交割并不顺利,金国以赵桓的名义几次给赵构发出圣旨,但使者去了好几次都扑了空,压根没找到康王殿下。

此时此刻,康王赵构到底去了哪里,竟然成为一个谜,让金国人捉摸不透,甚至整个天下都为之好奇。

如此情形之下,金国人有些恼怒,要求赵桓前去给个说法,也有敲打督促之意。

只是如此吗?

孙傅赶到了南薰门,苦口婆心道:“官家,万万不可再入金营呀。”

他是真的担心赵桓此去,有去无回,此时此刻,孙傅才想起来,当初郭京临走千叮咛,万嘱咐的话。

他甚至相当后悔,当初不应该让步,不应该让郭京离开,否则汴梁为未必会城破,至少六甲神兵可以护送着皇帝突围。

近日刚刚接到讯息,郭京在邓州歼灭了一直三千人的金国骑兵,一时威震中原。这等的人才,没有好好重用当真是不应该。

除了孙傅,张叔夜也劝赵桓不要轻易出城,甚至是苦苦哀求。也有不少百姓闻讯而来,拦住了皇帝的车驾。

然而赵桓似乎去意已决,负责护驾将领范琼也很“忠诚”地完成任务,不断驱赶百姓,甚至看到有百姓拉着车轮,范琼也毫不犹豫地挥剑砍断了几人的手指。

在百姓痛苦的哀嚎哭声中,以及几位大臣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中,赵桓仍旧坚决地走了。临走的时候,叮嘱孙傅等人,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,让他们好生辅佐太子。

太子……年方十岁,主少国疑,何况如今乱世之中,能怎么样呢?

孙傅无奈地看着皇帝离去的背影,默默祈祷着,希望一切平安。然而果然如他们担心的那样,皇帝此去无回。

一连几天皇帝都没有回来,城中派出大臣、亲王几次带队前去金营,想要接皇帝回来,但都会金人拒绝了。

理由是宋国赔偿的金银还是太少,所以要扣留皇帝作为人质,直到宋国能够拿出足够的金银,才能释放皇帝。

大宋朝臣们欲哭无泪,能怎么样呢?

如果不是兵临城下,这时候最正确的做法是另立新君,让人质失去价值。明朝土木堡之变,明英宗被俘,大明朝果断另立天子无疑是相当正确的决定。

但是大宋现在没有这个条件,哪怕皇帝临走前交代,万一有不测,辅佐太子主持大局。

但是不测的标准是什么呢?皇帝只是在金营地作为人质,连人身安全都没有受到威胁,这时候另立新居会不会被认为是图谋不轨呢?

大宋朝堂上这帮谦谦君子们不敢轻举妄动,担心落下骂名,好像名节对他们异乎寻常地重要。

即便有人想这样做,也完全没有这个条件,如今汴梁是一座不设防的城池,金国大军就在旁边,任何的轻举妄动都可能被金军的无情绞杀。

所以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皇帝被扣为人质,然后不得不筹措“赎金”,开封府又一轮搜刮金银的活动开始了。

有人同情皇帝,主动献出了一些金银,但是远远不够。开封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,刮地三尺,挨家挨户收缴金银,甚至连一些皇亲国戚的府邸都没有放过,弄得全城鸡飞狗跳。

开封府专门列出一份清单,哪些王公大臣、文武百官,甚至是商贾僧侣、戏子优娼之家都不曾放过。甚至还搞出了举告制度,若有告发有人私藏金银,一旦查实就会给予一定奖励。

这个极具劣根性的方法,立即吸引了一批告密者,搜刮出了更多金银,让汴梁失去了最后的光彩。

尽管宋庭一直宣传皇帝是为了挽救百姓,防止金军杀入城内袭扰百姓,以身犯险出城做人质的,所以营救皇帝是理所应当的事情。但是这一招,没有人多少相信,百姓对大宋越来越失望。

许多的年轻读书人开始忍不住,纷纷聚集在皇宫或者政事堂附近,督促宰辅大臣们尽快营救皇帝,甚至还写了请愿书。然而递给金人之后,迎来的只是冷淡的反应。

当有大胆的太学学子想要闯入金营,面见完颜氏时,金国人压根没有搭理,甚至当场击杀了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。

大宋朝臣们无可奈何,只得将搜刮到的十六万两黄金,六百万两白银送交金国人,汴梁城里的财富被洗劫一空。

但显然金国人并不满意,继而开始索取更多,比如宫廷礼仪用品,冠冕宝石、车驾袍服、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典籍。

当物品不能满足的时候,金国人把目光瞄准了人,瞄准了女人。比如一个宫女值银五百两,歌女二百两,普通民女一百两。

开封府再次扮演了恶人角色,从皇宫中送出宫女,送大臣府邸里搜掠歌女,甚至当街抢掠民女,弄的全城人心惶惶,嚎哭之声不绝于耳。

尤其是那些在河东、河北为官为将者的家眷,都被金国人带走,准备作为威胁将领们交割城池土地的人质。

即便这个地步,仍旧没能满足金国人的胃口,

最新小说: 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! 穿越皇子,无敌兵王 反派:废物世子,开局龙阳圣体 史上第一豪横 我家世显赫,躺平不过分吧! 痴愚赘婿?朕是皇帝来着! 重生大秦,一怒而诸侯惧! 对弈江山 大明:我最强皇孙,请老朱退位 开局一把刀,狂扫八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