绫罗缎 > 历史军事 > 周易哲学解读 > 《周易集解》易说批判(二十二)

《周易集解》易说批判(二十二)(2 / 4)

()家人:窥观,利女贞。

()渐:观我生,进退。

()否: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

()剥:观我生,君子无咎。

()比:观其生,君子无咎。

③今本《周易·观》内容格式

()观:盥而不荐,有孚颙若。

初六:童观,小人无咎,君子吝。

六二:窥观,利女贞。

六三:观我生进退。

六四: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

九五:观我生,君子无咎。

上九:观其生,君子无咎。

(2)附录《周易·观》原创文章译解

(原文)

( )观,盥而不荐,有孚颙若。

童观,小人无咎,君子吝。 窥观,利女贞。 观我生进退。 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 观我生,君子无咎;观其生,君子无咎。

(译文)

二十、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,如洗心革面,不再重现错误,这正是有了爱和庄严地情怀所致。

像儿童那样观察认识事物,这对劳动百姓来说没有什么过失;可对治理国家的君子来说,就会带来耻辱。观察认识事物不全面,如同从门缝向外看东西,这是有利妇女之道。观察认识自己国度生民的状态,才能知进退。观仰熟悉一个国家的礼乐风尚,才有利于成为君王的辅佐。观察认识自己国家生民状态,不至于失误。观察了解他国生民状态,君子就不会出现过失。”

(解说)

“观”指观察,细看的意思。“临”是“俯视”,而“观”是“仰望”。若把《周易》里的哲学理念看成是形而上学,那么,《观》就是它的方*论。通过对《观》篇文章的释读,《观》里的方*论无疑是辩证的,也是科学的认识论。《观》篇虽然所运用的是生活里的经验之谈,并通过比喻寓意道理,但比喻的道理是符合逻辑的。

本篇的立论是“观,盥而不荐,有孚颙若”。

“ 盥(guàn)”:洗手,盥水器。“荐”:重。“颙(yóng拥)”:大的样子,严正之貌。这立论的意思是:“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,如同洗心革面,不在重现错误,有了爱和神圣的情怀所致。”本篇就围绕着这命题,论述了几种不同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。即阐述观察认识事物方法的正确与否。

“童观,小人无咎,君子吝。”

“童”:儿童。“童观”是比喻,即像儿童那样去观察认识事物。正因为儿童观察认识事物是幼稚的。这是用儿童来比喻看问题的幼稚与不正确性。若是有了这种幼稚的认识事物,就会给君子带来耻辱。因为幼稚的看待问题,自然会导致对事物判断的错误认识,那么,君子在治国理政上不就走向错误的结果。

“窥观,利女贞。”

“窥观”:不难理解,犹如从缝隙里看东西,是一孔之见。本句还是用比喻来寓意事理。这是比喻观察认识问题不全面,一样会导致认识事物的错误结果。这里的“利女贞”,直译是“有利于妇女之道”。从此句来看,在西周时期已讲究妇德,妇女不可抛头露面,妇女只能是偷偷地窥视外面的世界。总之,“窥观”同样是对君子不利的。

“观我生进退。”

本段是个转折句,是在上面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方法下,而从正面来对观察认识事物的论述。如何观察认识事物,这是真对“君子”讲述的道理。“生”:生民。即百姓。“观我生”是指观察了解本国的生民情况,这里的“进退”,是指统治上,即治国理政上游刃有余。

“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”

“光”:礼乐风尚。即文化状况。君子了解熟悉了国家的文化制度,才能成为君王的辅佐,这就是本句的含义。

“观我生,君子无咎;观其生,君子无咎。”

这里强调君子,不但应观察认识自己国度的生民状况,而且还有观察了解它国的生民状况,对君子来说治国安邦才不至于失误。“其”是指它国。这叫知己知彼,才能做好事情。对君子才不会有害处。这里讲的观察认识,其目的体现在君子的政治目的,即治国安邦上。

《观》篇里所论述的观察认识事物方法,是辩证的,也是理性的。作者是反对“童观”,“窥观”这种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,无疑作者提倡的是正确的去观察认识事物。本篇在围绕着如何观察认识事物来论述,给君子提供了政治上知进退的方*论。

《周易》是政治哲学,本篇内容是讲述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。反对“童观”,“窥观”这种认识事物的错误方法。“童观”是一种幼稚的,不成熟的认识事物的行为;“窥观”犹如从缝隙里观察事物,是只见其偏,而不见其全。错误的观察,必然导致错误的判断,这是符合逻辑的。归根到底,作者从政治上阐述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,才能保证君子治国安邦上的正确行为,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,这就是《观》篇的中心思想。

最新小说: 我家世显赫,躺平不过分吧! 大明:我最强皇孙,请老朱退位 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! 穿越皇子,无敌兵王 对弈江山 开局一把刀,狂扫八荒 史上第一豪横 反派:废物世子,开局龙阳圣体 痴愚赘婿?朕是皇帝来着! 重生大秦,一怒而诸侯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