绫罗缎 > 历史军事 > 周易哲学解读 > 《天下第一哲学》(二十三)

《天下第一哲学》(二十三)(1 / 3)

——《周易》六十四文政治哲学译解

第二十三篇《周易·剥》文译解

(原文)

“()剥,不利有攸往。

剥床以足,蔑贞,凶。剥床以辨,蔑贞,凶。剥之,无咎。剥床以肤,凶。贯鱼,以宫人宠,无不利。硕果不食,君子得舆,小人剥庐。”

(译文)

二十三、“剥”的现象是不利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
比如床的脚退将要剥蚀坏掉,无视这种情况,任其发展下去,就有凶险了。床身与床足的结合处将要剥落侵蚀坏,那就越加凶险了。若任其剥落侵蚀下去,也只能是咎由自取,无所怨就。若剥落侵蚀到整个床面,就更加凶险了。若能按秩序,凭借身份能力,受到荣耀,而无不利。可如今,丰硕的劳动果实,劳动者得不到,却被当官者马拉车载的攫取占有,而劳动者被伤害的已没有了存身之处。

(解说)

“剥”在《辞源》解释为:“割裂”,“削”,“脱落侵蚀”等意。甲骨文里的本义是:“刻裂”。《说文》里是指:“裂也”。在本篇中其意指“脱落侵蚀”。作者是借床的脱落侵蚀不断损坏来比喻政治向坏处发展的现象,寓意政治会越来越腐败,其结果越来越危险。。

本篇题目是“剥,不利有攸往。”这是说:“政治越来越腐败,是不利于国家进步与发展。这就是本篇的命题。

第一段内容是借床来比喻“剥”这一现象逐渐转化过程。为何用“床”来比喻呢?古代时期,床是一种坐卧具,不同于现在床,是指睡觉的专用东西。而椅,凳才是坐具。本篇用床是象征位置,或地位。即对统治者的政治行为作比喻。《周易》一书多用比喻和象征手法,这是中国传统说理的思维方式。

“剥床以足,蔑贞,凶。”

“蔑”:无视。这是本篇第一段,其意是:“床的脚腿开始剥落侵蚀,而无视这种情况,就会有风险。”这是比喻问题出在下面,从下面开始出现了问题。下面就象征着劳动者。即广大的人民。下面的问题做不好,解决不好,自然就影响着上面的问题。即社会的安定问题。这归结到是政治问题,是为“君子”讲述的政治道理。

“剥床以辨,蔑贞,凶。”

“辨”:床身与床腿的结合处。“蔑”:无视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床身与床腿结合处也开始剥蚀损坏,若无视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,就凶险了。”这是再次强调问题的严重性,要引起足够的重视。这是象征上下之间出现了问题。即中间层也出现了问题,就后果严重了。

“剥之,无咎。”

这一句不好理解,“剥之”,为何还“无咎”呢?而“无咎”在《辞源》里有两种解释,一是:没有过失。另一是:过由自取,无所怨咎。若按后一种意思,这句话是说:“无视那种剥蚀情况的继续发生下去,只能是过由自取,无所怨咎。”这是比喻不重视问题的解决,而导致灾祸,也只能是咎由自取。

“剥床以肤,凶。”

“肤”:皮肤。

此句还是承接上面内容而继续论述“剥蚀”问题一再发展下去,就侵害整个床面,导致床体的彻底损坏。这还是象征。这种象征的问题也不难想象。这说的是整个层面出现了问题,结果就是“凶”。

“贯鱼,以宫人宠,无不利。”

这一段的意思是真对问题的发生应如何来扭转,作者提出了方案。这是解决“剥床以肤,凶”的方案。即挽救大厦倾的办法。这句话里的“贯鱼”如同“鱼贯”,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不断。这是用“贯鱼”来做比喻。比喻依次,要有次序。“贯鱼”:就是前后有次序。这是寓意道理。“宫”:宫人。“宠”:获得宠幸。在商周时期的王,都是多妻制。“周礼”记载,后宫已有王后掌管六宫。天子后宫里的事,已是一个庞大的机构。“周礼”一书记载的内容,就是为天子一人服务,而设立的各种规定。即为“天子”一人设置了庞大的各种机构。天下是天子一人的私属,所以哪一个宫人不想得到天子的宠幸。而一步登天,为人上人呢?这里的“贯鱼,以宫为宠。”是比喻,是借“贯鱼”的现象与“宫人”的现象来寓意政治上要建立规矩与制度。作者认为有了制度规范,才“无不利”。这是通过“剥”现象出现,要改变这种危及社会政治问题的发生,就要讲次序,讲规范,设规矩,才能避免“剥床以肤”这种危害整个社会层面问题的发生。但作者没有提出具体的规范内容。用比喻说理,难免论清事理,是只见形象而难见本质的思维方法。

最后句子点出了危害社稷问题的结症:“硕果不食,君子得舆,小人剥庐。”

“硕果”:硕大的果实。“舆”:大车。“庐”:草房,屋舍。

这句话用现在语表述:“社会已到了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,将会导致革命的爆发。”那个时代虽没有这些名词,但包含着这些意思。这句话译意是:“劳动人民创造了财富,可他们却享受不到这些成果,而被当官者所攫取占有,劳动的百姓被伤

最新小说: 痴愚赘婿?朕是皇帝来着! 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! 我家世显赫,躺平不过分吧! 开局一把刀,狂扫八荒 重生大秦,一怒而诸侯惧! 穿越皇子,无敌兵王 反派:废物世子,开局龙阳圣体 对弈江山 大明:我最强皇孙,请老朱退位 史上第一豪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