绫罗缎 > 历史军事 > 周易哲学解读 > 《易学评论》(六十二)

《易学评论》(六十二)(1 / 4)

中卷:帝制时期”易学”评论

第五篇:宋代”易学”评论

第七章:评宋代对今本《周易》的有关论述文章与著述

第二节:评北宋欧阳修的《易童子问》

北宋与李觏同时代的大儒欧阳修也著有论述《易经》(《周易》与《易传》)的文章,即《易童子问》。

《易童子问》假托一易童子向欧阳修请教易学知识,全书以童子问、欧阳修答的形式成书。书中提出《易传》里《系辞》等不合圣人之旨,非孔子所作。欧阳修开疑古风气之先。

《易童子问》分三卷,共约九千多字。第一,第二卷,问答式对《周易》所谓卦辞与解释卦辞的《易传·彖》和《象》等文解说。在这两卷中,卷一有22问,卷二有18问。欧阳修问答式解释了四十个卦的卦辞义,而没涉及爻辞义。为何?在《文忠集.易或問三首》里说:“《易》之沦于卜筮,非止今世也,微孔子,则文王之志没而不见矣。夫六爻之文,占辞也,大衍之数,占法也,自古所用也。文王更其辞而不改其法,故曰大衍非文王之事也。所谓辞者,有君子、小人、进退、动静、刚柔之象,治乱、盛衰、得失、吉凶之理,学者专其辞于筮占,犹见非于孔子,況遺其辞而执其占法,欲以见文王作《易》之意,不亦远乎!凡欲为君子者,学圣人之言;欲为占者,学大衍之数,惟所择之焉耳。”

由此看来,欧阳修认为卦义是“有君子、小人、进退、动静、刚柔之象,治乱、盛衰、得失、吉凶之理”,而爻则是占卜的,“夫六爻之文,占辞也,大衍之数,占法也,自古所用也”。自然欧阳修未涉及爻辞的解说。

如第一卷里说:

“童子问曰:‘乾,元、亨、利、贞’,何谓也?

曰:众辞淆乱,质诸圣。《彖》者,圣人之言也。”

欧阳修认为《易传·彖》为圣人之言,即孔子所言。

又说:“童子曰:然则《乾》无四德,而《文言》非圣人书乎?”

曰:是鲁穆姜之言也,在襄公之九年。”

这里欧阳修认为《易传·文言》非圣人之书。只是通过《左传》里记述一筮例中穆姜对”元亨利贞”作四德的解释,就认为非圣人言,单这点为证,而认为非孔子所作《文言》,未必能够成为证据。

又说:“童子问曰:《象》曰‘天行健。君子以自强不息’,何谓也?

曰:其传久矣,而世无疑焉,吾独疑之也。盖圣人取象所以明卦也,故曰‘天行健,乾’,而嫌其执于象也,则又以人事言之,故曰‘君子以自强不息’。六十四卦皆然也。《易》之阙文多矣。”

对《易传·大象》文,欧阳修则认为是圣人之言。他的所言的”盖圣人取象所以明卦也”,单从此理由,未必能成为孔子作《大象》的理由。不过整个《易传》却非孔子所创作,孔子晚而好《易》,还被弟子所反对,因孔子时所见《周易》,是被史巫用于卜筮所的书。孔子还没彻底把《周易》搞清楚,那来写《易传》呢?是汉人拉大旗作虎皮。

又说:“童子问曰:“《乾》曰‘用九’,《坤》曰‘用六’,何谓也?

曰:释所以不用七八也。《乾》爻七九则变,《坤》爻八六则变。《易》用变以为占,故以名其爻也。阳过乎亢则灾,数至九而必变,故曰‘见群龙无首,吉’。物极则反,数穷则变,天道之常也,故曰‘天德不可为首也’。阴柔之动,多入于邪,圣人因其变以戒之,故曰‘利永贞’。”

这里欧阳修以《周易》算卦上的”变占”去解释”九·六”用法,显然欧阳修也认为《周易》的筮法一面,这是帝制里文人对《周易》认识上的通病,摆脱不掉《周易》卜筮的影响,又说明欧阳修对《易》论述的矛盾性。

又说:“童子问曰:‘遁,亨,小利贞’,何谓也?

曰:《遁》,阴进而阳遁也。遁者,见之先也。阴进至于否,则不正利矣。《遁》者阴浸而未盛,阳能先见而遁,犹得小利其正焉。”

这是从所谓的卦画符号上的阴阳说爻辞。以阴阳去说《周易》文辞,无疑也是错误的。

又说:“童子问曰:《观》之《象》曰‘先王以省方,观民设教’,何谓也?

曰:圣人处乎人上而下观于民,各因其方、顺其俗而教之。民知各安其生而不知圣人所以顺之者,此所谓神道设教也。”

这里欧阳修用法称谓上的错误,《周易》里有《观》文,后篡改称《观》卦。《象》文属《周易》后来人解释《周易》的学术文章,如何能称”《观》之《象》”呢?这是模仿《左传》里的称谓吗?但《左传》里记载的引用《周易》称谓,那是因《周易》文本所致。

又说:“童子问曰:《革》去故而《鼎》取新,何谓也?”

曰:非圣人之言也,何足问!《革》曰去故,不待言而可知。《鼎》曰取新,《易》无其辞,汝何从而得之?夫以新易旧,故谓之革,若以商革夏,以周革商,故其《象》曰‘汤、武革命’者是也。然则以新

最新小说: 重生大秦,一怒而诸侯惧! 开局一把刀,狂扫八荒 穿越皇子,无敌兵王 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! 反派:废物世子,开局龙阳圣体 对弈江山 史上第一豪横 我家世显赫,躺平不过分吧! 大明:我最强皇孙,请老朱退位 痴愚赘婿?朕是皇帝来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