绫罗缎 > 历史军事 > 周易哲学解读 > 《周易》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(十六)

《周易》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(十六)(2 / 2)

物生有两,有三,有五,有陪贰。故天有三辰,地有五行,体有左右,各有妃耦。王有公,诸侯有卿,皆有贰也。天生季氏,以贰鲁侯,为日久矣。民之服焉,不亦宜乎?鲁君世从其失,季氏世修其勤,民忘君矣。虽死于外,其谁矜之?社稷无常奉,君臣无常位,自古以然。故《诗》曰:‘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。’三后之姓,于今为庶,王所知也。在《易》卦,“雷”乘“乾”曰《大壮》,天之道也。’”

从以上《左传》里引用《周易》的六个例子来看,无论是引用《周易》里的句子,或是引用《周易》里的名称所作的解释直接用于阐明事理时,则与《左传》里记载的十一个筮例,以《周易》筮之时所用的称法是一样的,即都是“某之某曰”的格式。

现将《左传》里记载的两种运用《周易》(即卜筮与引用)时的称法对比如下:

1《左传》记载的用《周易》筮之时的称法

《僖公二十五年》:“筮之,遇《大有》之”睽”曰”

《昭公五年》:“以《周易》筮之,遇《明夷》之”谦””

《襄公九年》:“以《周易》筮之,遇《坤》之”比”曰”

2《左传》里记载的引用《周易》时的称法

《宣公十二年》:“《周易》有之,在《师》之”临”曰”

《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《周易》有之,在《复》之”颐”曰”

《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《周易》有之,在《乾》之”姤”曰”

通过对比来看,虽然是两种用法,但显然,所用的是一种文本,即“春秋《周易》文本”。不过两者运用时,在表述上是有区别。史巫用于卜筮时的称谓程式是:以《周易》筮之,遇‘某之某曰’。或省略去《周易》名称而说:筮之,遇‘某之某曰’。如“以《周易》筮之,遇《坤》之”比”曰”。而其他人士在引用时的称谓程式则是:《周易》有之,在‘某之某曰’。如“《周易》有之,在《师》之”临”曰”。这“某之某曰”,如同“某篇里的某句子”的说法。用今天的话说,犹如“《师》篇”临”里说”。而在卜筮上,犹如“《坤》里的”比”繇辞说”。尔后,才引出“某之某曰”里的一句话(卜筮上称“繇辞”),无论是引用以此阐明事理,或是卜筮以此联想附会人事吉凶,表明所用的是一种《周易》文本。虽然春秋时期人们使用的是一种文本的《周易》,以《周易》卜筮时言“以《周易》筮之,遇某之某曰”,引用说理时言“《周易》有之,在某之某曰”。“筮之,遇”;与“有之,在”,显然是对《周易》的两种用法,两种话语,两种性质的对待。从春秋《周易》文本的定型流传,就围绕着《周易》形成了两种话语与运用。“筮之”与“有之”也表明了两者运用《周易》是有质的不同,既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。

“筮之”与“有之”,更是表明了当时两者使用的《周易》是一种文本。当然那时的《周易》文本是不同于今本《周易》的结构形式。

通过《左传》一书中记载的筮例及引用当时《周易》文本内容来看,那时的《周易》文本,既不是用“九·六”这种数字来编排《周易》每篇里的句子为爻辞的“爻题”;而是以《周易》里的六十四画符号及名称来编排《周易》每篇句子变成繇辞的“繇题”。最具有证据证明《左传》里所反映的春秋《周易》文本不是以“九·六”爻题的结构形式,而是以《周易》里的六十四个符号及名称为“繇题”(或称“繇称”)的结构形式,莫过于《昭公二十九年》里所引的“《周易》有之,在《乾》之”姤”曰”这一引用例子了。

现将这一引用例子抄录如下:

“秋,龙见于绛郊。魏献子问于蔡墨曰:吾闻之,虫莫知于龙,以其不生得也。谓之知,信乎?对曰:……龙,水物也。水官弃矣,故龙不生得。不然,《周易》有之,在《乾》之”姤”,曰:‘潜龙勿用。’其”同人”曰:‘见龙在田。’其”大有”曰:‘飞龙在天。’其”夬”曰:‘亢龙有悔。’其”坤”曰:‘见群龙无首,吉。’《坤》之”剥”曰:‘龙战于野。’若不朝夕见,谁能物之?”

这一段记述了“昭公二十九年”的秋天里有龙出现在绛城郊外,魏献子听说此事,并向蔡墨问龙一事。蔡墨回答魏献子时,是引经据典来证明他认为古时候是有龙的。蔡墨所引用的就是《周易》“乾”、“坤”两文里出现带龙的句子,来证明所认为古时候有龙的证据。这里且不说引用《周易》一书里带龙的句子,来证明古时候有龙的说法正确与否,但这里毕竟不是用《周易》来卜筮的例子。我们可通过这一引用例子中所引用《周易》“乾”文里凡带龙的句子内容及称谓,以此再现“春秋《周易》文本”的结构形式。

最新小说: 我家世显赫,躺平不过分吧! 大明:我最强皇孙,请老朱退位 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! 穿越皇子,无敌兵王 对弈江山 开局一把刀,狂扫八荒 史上第一豪横 反派:废物世子,开局龙阳圣体 痴愚赘婿?朕是皇帝来着! 重生大秦,一怒而诸侯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