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 贡院里面吃泡面(1 / 2)

她先将食盒里的东西全都拿出来,将干瘪的面条放进食盒的上层,加了些水泡着。

食盒的下层被倒入一些生石灰粉,祝澜再次将清水倒进去,只见一阵白雾升腾而起,水与生石灰发生反应,立时释放出大量热量,直接将水加热到沸腾了,咕嘟咕嘟冒着泡。

祝澜快速将泡着面条的食盒上层盖了回去,然后将碎肉干和碎肉末取出一些洒在面条上,又放了一小撮盐,最后将整个食盒的盖子牢牢扣好。

食盒是祝澜特制的,保温性能极好,下层沸腾的热水不一会儿就将上层的泡面蒸热了。片刻之后,祝澜打开食盒的盖子,一股香气顿时扑面而来。

热腾腾的泡面,还是牛肉味的!

这厢祝澜吃泡面吃得畅快淋漓,隔壁的考生正在可怜兮兮地啃着早就凉透了的包子,闻到不知何处传来的肉香和面香气,忍不住吞了口口水,顿时感觉自己手里的包子不香了。

祝澜吃饱喝足,困意又上来了,躺在号舍的木板床上,不消片刻便再次进入了梦乡。

终于到了八月初九的早上,礼炮过后,乡试第一场正式开始。

第一场考校的内容是为“帖经”,也就是默写填空,选题的内容全部出自儒家经典,遮住原文的一部分让考生填写。

这部分对于祝澜来说是最简单的,她记忆力远超常人,看书过目不忘,帖经这一道可谓是信手拈来。

乡试分为三场,每场考试有三日时间。

第一天结束时,祝澜便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帖经题目。

在帖经之后,还有一道诗题,题目是“春雨贵如油”。

左右还有两天时间,祝澜并不着急,而是反复将题目读了几遍,然后燃起了驱虫香,躺回木板床上准备休息。

读过几遍题目之后,人的大脑潜意识里也会思考,兴许明日一睁眼,便有了好的答案呢。

江州城位置偏南,前些日子又下了雨,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。

贡院的卫生条件自然比不得书院,到了夜里,祝澜隔壁号舍的考生睡到一半,迷迷糊糊睁眼,赫然见到面前的墙壁上趴着一只拇指大小的蜚蠊,登时便吓清醒了。

他伸手就要拿鞋子去砸,结果那蜚蠊动作更快,竟然直接一飞冲天,朝他面门而来!

“啊啊啊啊——!”

当然,发生此等情况的并不止他一人,此起彼伏的惊叫声在祝澜号舍附近响起。

而祝澜鼻尖萦绕着驱虫香的气味,她伸手将耳朵里塞的棉球往里推了推,翻了个身安心睡去。

次日一早,不少学生的眼睛下面都带上了隐隐的乌青,而祝澜却精神焕发。

她一睁眼,脑子里果然已经有了诗题的思路。

“春雨贵如油”,此题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。

雨水节气在南方被称为“可耕之候”,只因雨水之后便可以陆续开始春耕,所有的农作物,在春雨过后便会一片生机盎然。

多数考生拿到此题目,第一反应都是着力于描述春雨对于农耕的重要性,知识面稍广一些的,更是可以在诗作中阐述自己对农耕发展的理解。

然而祝澜却认为,此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却并不止在于农耕。

春雨贵如油,这个说法看似正确,实际上却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。

祝澜在现代时,家乡是北方,那里并不算多雨,春雨承接着秋、冬两个少雨季节,加上气温回升快、刮风天气多,往往易形成连续干旱,因此才有“春雨贵如油”的说法。

然而如今的江州一带本就多雨,出现干旱的概率实际很小,春雨其实并不稀罕。

因此破题之点,祝澜决定从地理环境入手,分类讨论南北地区的降雨问题,再由此引入不同地区的农耕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影响。

最后一步,则是点出各地的农耕政策因地制宜的重要性。

祝澜一边理着思路,一边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出了思维导图,再开始草拟答案、进行修改。

最后认认真真誊录在了朱线纸上。

第二场考试的内容乃是“试义”,考生需就一篇经典文章谈论自己的理解。

为了让答案出彩,祝澜决定冒一些小小的风险,在不违背这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,隐晦地融入了一些后人所作出的理解。

部分观点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或许有些超前,但如今朝廷想要选拔改革人才,这或许也是脱颖而出的最佳机会。

第三场策论的题目是“明辨赏罚之至论”,此题涉及奖惩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,要求探讨如何合理地进行赏罚以体现公正之道,并促进国家安定与发展。

此题目倒不出祝澜的意料。

今年负责出题的乃是礼部大人周显清,周显清出身吏部,曾任吏部侍郎。祝澜曾遍阅其文章,归纳后发现这位周大人曾多次上书,谏言完善朝廷奖赏制度一事,认为应该“赏功不赏德”。

祝澜思索之后,用铅笔快速写下了自己的题目

最新小说: 村孤,透视神医 嫡女重生:我帮渣爹振夫纲 皇上宠我入骨,我却日日想弑君 皇后娘娘,万福金安 绝色夫君恋爱脑,她却撩完就跑 反派:照顾师娘师妹,拿下女主我无敌了 活埋重生后,主母二嫁东宫 小师妹有点良心,但不多 宠婢柒娘 摄政王妃一声跪,全京崽崽膝盖碎